熱風學術(網刊)
2020年冬季刊上線!
“新冠”年里的個人記憶
2020年,你對哪些事情有了新的看法?疫情給你的個人計劃帶來了哪些變化?面對更加不確定的未來,你覺得自己是一個樂觀主義者,還是一個悲觀主義者呢?身處“新冠疫情”籠罩下的世界,你覺得身為一個“中國人”意味著什么?在你看來,中國是否做好了進入“后疫情時代”的準備?
“一期一會”系列視頻課程 03
文明化與文明情感
課程介紹:何老師從西方的文明禮儀講起,介紹了西方文明化的形成過程,以及“文明”如何從社會外在的規范,逐漸演變為個體內在的文明情感和道德標準。其中,“政治性”又是如何巧妙地鑲嵌在人們對“文明”的渴望及共識當中,并部分地成為了塑造當代社會運動組織的合力?對此,何老師格外強調各種“文明”或者“不文明”行為的歷史、社會和情感脈絡。
書訊
反戈一擊如何可能?
“亞際”是在這個紛亂下墜的世界中,把青年人之間展開思想交流的現實基礎,努力夯實,以便每一代的后來者,在除卻幻象之后,果斷地去承擔自己的那一部分歷史責任。
熱風書系
末日船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分析
面對現實,文化研究從沒有任何知識上或道德上的特權。它所做的,從來都是直面“船票難題”,在美好未來的指引下,和一切因固著于現實而放棄未來的教育體制和其他制度,和固化為心智地形圖的知識現實,以及和自身限度的現實——沒有人可以真理在握,做近身的格斗。
第19期 | 【專題一】 “種子”的征途
第18期 |【專題一】基礎設施的文化研究
第17期 | 【專題】《草芥》“青年”與劇場行動
第16期 | 【專題】“我們不是來拼桌”:亞際二代的學術組織與知識生產
第15期 | 【專題】 漫道雄關:來自《從頭越》的提問
第14期 | 【專題】 數碼公民在亞洲
第13期 |【專題】基本收入與后工作的未來
第12期 | 【專題】傳播政治經濟學與數字時代的勞動轉型
第11期 | 【專題】看不見的網絡文學
第10期 | 【專題】社會中的音樂,現實里的聲響
第9期 | 【專題】新舊之間:文化研究視角下的媒體實踐
第8期 | 【專題】青年與工作
第7期 | 【專題】非虛構的舞臺
第6期 | 【專題】聽覺文化研究
第5期 | 【專題】馬哈茂德·馬姆達尼(Mahmood Mamdani)
第4期 | 【特刊】制造災難和生產需求
第3期 | 【專題】作為文化政治的生態議題
第2期 | 【專題】工人·階級·文化
第1期 | 【創刊號】
Digital Citizenship in the City: Chinese Students and Social Media’s Mobile Scene in Melbourne
By Fran Martin Associate Professor ...
Crass but Cool:
By John Nguyet Erni Fung Hon Chu Endo...
Youth Digital Citizenship in Asia: From Activism to Literacy
By Audrey Yue, Elmie Nekmat, Annisa Beta...
Is youth really wasted on the young? Digital citizenship as politics among Filipino millennials
By Cleve V. Arguelles PhD Candidate, ...
Activism and the Duality of Digital Citizenship
By Natalie Pang Institute of Policy Stu...
Pessimism of the will, optimism of the intellect: On receiving the Stuart Hall Award
Lawrence Grossberg